欢迎您来到同林臭氧催化剂评价网!

北京同林科技有限公司

电话:010-82461830
手机:13021909686
邮箱:725576102@qq.com
   当前位置: 主页 > 催化剂常识 > 常见问题什么是臭氧的催化剂

        过渡金属的氧化物、羟基氧化物是臭氧的催化剂!这是学术界主流观点,不论是物理化学有关气相中臭氧的分解、还是环境科学有关高级氧化的研究结果,都清楚地证明这一点。判别“过渡金属”有一简便方法:常见的单质金属,除镁、铝、锡、铅外,都是过渡金属。由此,可以做臭氧催化剂的物质特别多,如:MnO2、Co3O4、TiO2、NiO、Fe2O3、Cr2O3、CeO2、V2O5、CuO、ZnO、MoO3等等。在国内,好象TiO2、Fe2O3作为催化剂已有工程应用;涉及Ni、Co、Mn、Ce等也都有很多学术研究。哈工大的马军院士团队,对FeOOH催化臭氧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,奠定了该方向研究的基础;而我们,则使用废弃物生成FeOOH开展应用研究,如:刨花状铁屑,经表面改性后形成γ-FeOOH,利用其巨大的有效比表面积,工程应用取得了理想的催化效果。在学术界,只使用过渡金属氧化物纯净物做催化剂的研究并不多,大量的研究都是“掺杂”、“负载”、甚至各种“MOF”材料。也许,这是催化剂的发展方向;当然,体系复杂一些、涉及学科面多一些,更利于高水平期刊发表,这个因素应该也有;但工程实践中很重要的因素是成本和寿命,因此很多学术成果实现工程化还要过这个坎。很多文献,我相信其试验结果,但并不认同其学术观点;发现反而用上述传统理论,往往可更好地解释其成果。

 

        有二种常见水处理材料常出现于文献。一种是碳材料,主要是活性炭,研究中还常用碳纳米管、石墨烯(氧化-)等,催化臭氧有其共性。未经表面改性的活性炭,是不能催化臭氧产生•OH的,严格意义上它并不是高级氧化的催化剂;但它可以催化臭氧产生单线态氧1O2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-•,也是活性物种,勉强也可以称催化剂;但效果差,生成活性物种的氧化能力明显不及•OH。虽有研究发现:第一次使用活性炭,产生H2O2,伴随着活性炭表面氧化,特别是强酸性条件下;多次使用,就不产生H2O2了。此时,若存在Fe2 等活化剂,可以形成•OH,属“活化”途径(见上期推送)。若活性炭经掺杂或表面改性,可以催化臭氧形成•OH,主要手段有硝化或氨化,让活性炭表面形成含N的有机物结构,所谓吡咯氮、吡啶氮;而未有机化的N元素(石墨态氮),主要作用是强化电子的传导;由此,改性活性炭可称之为催化剂了。当然,活性炭更多的应用是作为载体,负载过渡金属化合物后,再叠加对有机物的吸附作用,效果应该会更好些。这些属掺杂、复合型催化剂。

 

        另一种水处理材料是活性氧化铝(γ-Al2O3),作为催化剂载体它具有优势,主要是强度和比表面积大。绝大部分文献将γ-Al2O3作为过渡金属氧化物的载体报道;作为催化剂研究的文献比例甚小,且多在十年前;这从侧面说明:大部分学者并不认同γ-Al2O3对臭氧的催化功能。就是在近年来少量的研究中,大概还有一半文献,研究结果并不利于证明其催化性。如:(1)催化的效果相当于单独臭氧氧化叠加γ-Al2O3的吸附效果;(2)使用自由基捕获剂对催化效果影响甚小;(3)与大量的过渡金属催化剂相比,性能差距大,有报道:γ-Al2O3和活性炭列名列倒数第一和第二。由此,笔者并不认为γ-Al2O3是臭氧催化剂。

 

        催化臭氧与H2O2生成的关系,是一重要问题。不仅H2O2本身也是氧化活性物种,更重要的是由它也可形成高级氧化机制(即芬顿法)。由此,有些学者认为催化臭氧过程必定产生H2O2,•OH的生成仅存在类似芬顿途径(暂且称为“类芬顿”,与“内芬顿”概念不同),这种观点是片面的。首先,臭氧形成高级氧化机制,是有类芬顿途径,如上次推送:在pH小于1.8时,水中零价铁与臭氧反应,此时能测到H2O2存在,当然Fe2 也很丰富,由此形成的•OH。再如上述活性炭,新鲜炭在酸性废水臭氧化过程中,能测到氧化剂的还原产物H2O2,若存在活化剂(如Fe2 )也可生成•OH。可见,类芬顿途径应有三个条件:强酸性、存在中间产物H2O2和活化剂。产生H2O2还有一种途径:臭氧氧化芳香族化合物时,中间产物烯烃再与臭氧反应,生成H2O2。此时若不是酸性环境、没有活化剂,仍不能产生•OH;若是中性和碱性环境,可与O3生成•OH(下述),但•OH并不是单由H2O2产生,仍不是类芬顿途径。

 

        过渡金属(氢)氧化物做催化剂时完全不同:当废水非强酸性,O3在固相催化剂表面分解并形成•OH,此时并不产生H2O2,是真正意义的催化。

 

        H2O2活化O3的方法,已有较多的研究和工程实践。HO2-(H2O2电离的酸根)可与O3反应生成•OH和O2-•,所以在碱性条件下该方法有些效果;但H2O2与O3并不发生发应,所以在酸性条件下没有活性效果;在中性条件下,文献表明该方法效果并不理想,比催化方法要差得多。

 

        工程角度,催化剂的使用应以填料的形式,故填料性能意义重大;此外,自由基的寿命极短,特别是•OH只有纳秒级,故催化剂的“作用域”有限;O3半衰期短、溶解度大,与O2物理性质差异很大,因此反应器中气液两相流态等影响巨大;故催化剂从实验室进入实用,还要有完备的工程化研究,希望有机会与工程界详细切磋。

 

        上述个人观点,欢迎理论商榷,但切忌牵连商务。

 

 

 (声明:以上技术资讯文章,是马鲁铭的原创,仅供参考!不承诺学术的严谨性与实践的可靠性,敬请不要摘录引用。)